(一) 前言:
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邏輯理性思維、主體性原則及重視效率工具理性的反撲,在經過工業革命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同時,思潮轉而重視多元、解構與建構、個別差異、革新與批判。後現代主義的教育目的是為了拓展課程與教學的思路,強調感受性、歷史背景,情境意義以及自由的實踐。
(二) Doll的後現代主義課程觀:
Doll試圖建立以混沌理論和無限宇宙觀為基礎的課程理論,他認為後現代課程必須強調開放性、複雜性和變革性,並提出4R的課程標準:
1. 豐富性:
為了促使老師與教師的轉變與被轉變,課程應具有適當的不確定性、模糊性、複雜性以及生動的經驗。
2. 回歸性:
旨在發展能力與組織的結合,以探究啟發性的運用能力。重視對話及反思,由反思引起的對話,才能提升教育品質。
3. 關係性:
包含教育聯繫與文化聯繫。教育聯繫賦予課程豐富的模組或網絡;文化聯繫形成課程賴以生存的大模組。
4. 嚴密性:
意指不斷探索課程,破除框架及原始假設,尋求新的組合、解釋與模式,對不確定的複雜性和解釋性,予以重新組合,建立一個批判性且支持性的組織。
(三) 學校本位課程:
1. 意義:
透過學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,考量學校的主客觀條件、學生需求、教師專長與家長期望等因素,從事的課程設計,發揮學校辦學特色。
2. 目的:
提供學校及教師更多彈性教學的自主空間,設計符合學生需要的教材及教學活動,以減少對教科書的依賴,充分而完整的結合課程與教學評量。
3. 特色:
(1) 統整學科知識成為學習領域取代分科教學。
(2) 落實教師專業自主,提供發展課程設計及彈性教學空間。
(3) 以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為教育核心。
(4) 加強學校及教師的績效責任。
(四) 後現代主義課程對學校本位發展的啟示:
1. 以學生為主體,重視個別差異,適性教學。
2. 尊重多元化,抦除意識形態。
3. 注重批判能力,培養獨立思想,反思回饋。
4. 強調人性化,強化人文關懷,落實全人教育。
5. 培養現代國民基本能力。
6. 重視個體內涵養成。
7. 學習領域統整教學。
8. 導入社會新興議題。
(五) 結語:
後現代課程強調開放性、複雜性、和變革性。課程的開放性將課程視為開放的系統,因此課程的流動、變化與錯誤是難免的,是系統進行革新的契機。課程的複雜性則認為在教育與學習的過程中,所有的參與者都是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,課程內容不再是穩定不變,且課程目標不再是預先訂定的,課程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發展過程。在課程的變革性方面,著重課程對象的內在性、個體自身發展的自發性,以及教育系統在平衡與失衡之間其方向的模糊性。這都影響著社會的脈動與教育理念的革新,引領著社會與教育在新的思路上尋找新的實踐模式。
2008年5月30日
後現代主義課程學者,William E.Doll,Jr.認為後現代課程有四種基本的標準:豐富性(Richness)、回歸性(Recursion)、關係性(Relations)、嚴密性(Rigor),也是後現代主義課程的基本原理,簡稱4R'S。試說明4R'S之意涵及其對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啟示。
分類:
國小主任甄試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