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校教育的成效無法僅以學生在各學科學習後所獲得的分數成績,
就足以代表其過程中的學習成果與實際獲致的能力。
因此教師想發揮學習成效,
必先了解有效學習的涵義及條件,
並建構教學的專業架構下,
進行具有效學習的有效能教學設計。
一、學習的定義:
根據心理學對學習的定義,
個人從其所獲得的資訊及經驗中,
經其獨特的認知、思想及情感過濾後,
所建構出來具有意義行為改變的過程。
二、教學的涵義:
(一)、文化的傳承:
將複雜的知識以有效溝通的方式,
讓僅具有限知識的學生能充分了解並進而吸收,
建構成為自己有用的知識。
(二)、技能的訓練:
幫助學生發展歸納、分析、綜合、評鑑、省思批判及問題解決等系統能力。
(三)、培養天賦潛能的發展:
不管在家庭或學校社會化的過程中,
都能使學生的天賦、性向、前能超越在自然情境下所發展出來的能力水準。
(四)、觀念的改變:
讓學生所獲得的知識重新再塑造成為自己獨特的新知識。
三、有效學習的條件因素:
(一)、就學習內容面向而言:
1.對學習者個人具意義性。
2.讓學習者具挑戰意願。
3.符合學習者發展程度及發展模式。
(二)、就學習安排面向而言:
1.讓學習者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並且在自己掌控下進行學習。
2.讓學習者能運用自己已知知識去建構新知識。
3.讓學習者能有社會互動的機會。
4.讓學習者能有學習回饋的機會。
5.讓學習者能有運用學習策略的機會。
(三)、學習環境:
1.讓學習者經驗到積極的氣氛。
2.支持有目的的學習。
四、教學的專業架構:
(一)、計畫與準備:
1.充實學科知識、先備相關知識與教育方法學等相關內容。
2.掌握學生知識、興趣、次級文化,並能針對差異性採用適當的學習方法。
3.選定具價值性、清晰性、可行性、適切性的教學目標。
4.充分利用學生、家長及教學等方面的教學資源。
5.設計符合教學需要的學習活動、教材與資源、教學團體、教學單元結構等。
6.設定評估學習成果的規準與標準,在符合教學目標下,
能將評估結果運用在教學計畫中。
(二)、班級環境面向:
1.營造尊重、和諧等親密關係的班級環境。
2.建立積極學習氣氛的班級文化。
3.企業化管理班級經營。
4.妥善處理學生行為。
5.安置便於學習且安全的空間資源。
(三)、教學知能面向:
1.建立多元且精確的溝通。
2.加強提問品質、提升討論技巧、鼓勵學生參予。
3.鼓勵深度學習、強調問題中心學習,適度編組,強化學生對學習的投入。
4.提供及時且高品質的學習回饋。
5.表現彈性與適當的回應。
(四)、專業責任面向:
1.提升教學的精確自我省察能力,並能運用於未來教學的改進。
2.建置教學紀錄及學生學習紀錄。
3.鼓勵家長參予教學計畫活動情形,熟悉學生學習狀況,加強對學生、家庭的溝通。
4.參予學校研究計畫,加入學群、成長團體等專業進修。
5.參予和提升教學效能相關研習或研究活動,輔導新進教師,提升學科領域知識與教育方法
學知能的進步
6.表現具專業水準、國際化的教學品質。
五、具有效學習的有效能教學設計:
1.建構具建設性的班級文化。
2.塑造良好教學形象。
3.親師生購同擬定教學計畫。
4.營造夥伴關係。
以上內容取材自 {教育視導與學校效能}邱錦昌 著
2008年4月24日
有效學習與有效能教學
分類:
國小主任考試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